膾炙人口的拼音是:kuài zhì rén kǒu
成語解釋:膾:細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肉菜味道鮮美;使人愛吃。
成語出處: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十 海敘不遇》:“李濤,長沙人也,篇詠甚著,如‘水聲長在耳,山色不離門’,……皆膾炙人口。”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褒義成語
成語用法:復雜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成語結構:復雜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膾,不能讀作“huì”;炙,不能讀作“jiǔ”。
成語辨形:膾,不能寫作“燴”;炙,不能寫作“灸”。
成語辨析:~和“喜聞樂見”;都有(文藝作品)被人喜愛;受到人們稱贊的意思。不同在于~含義廣;除了含有人們普遍傳誦意思外;還可指受人喜愛的肉菜;“喜聞樂見”只表示“受人喜愛”;語義比~窄。
近義詞:喜聞樂見 »、愛不釋手 »、交口稱譽 »
反義詞:平淡無味
成語例子:一部膾炙人口的《國風》與《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詩歌合作中最美滿的成績。(聞一多《歌與詩》)
成語謎語:拿筷子吃飯
詞語分開解釋
膾炙 : 1.細切的肉和烤熟的肉。亦泛指佳肴。 2.比喻美好的詩文或事物為人稱贊。 3.猶宰割﹐處置。
人口 : 1.居住在一定地域內或一個集體內的人的總數。 2.人。 3.人的口,指言談﹑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