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棉花可以用來制作紙幣,人民幣的主要成分就來自棉花。
人民幣的主要原料竟然是棉花
相信大家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把紙幣放在口袋里,結果洗衣服的時候忘了拿出來,但是紙幣并沒有像衛生紙一樣遇水就爛掉,大家有想過這是為什么嗎?其實很簡單,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二者的制作材料有所不同。衛生紙大多是植物纖維提煉而成,而人民幣的主要原料卻是棉短絨。那么這種材料有什么特殊性,可以保證制作出來的紙幣不溶于水呢?
制造人民幣的四大步驟制造人民幣最主要的是以下四個步驟,缺一不可。
第一個步驟是選紙。

棉短絨的纖維比較長,一般來說,人民幣中95%的原材料都是它,另外5%則是一些植物原漿,二者混合制造出來的紙張質量才會更好。工人們會把成功造出來的紙按一定的規格切割好,還要把安全線和防偽水印安裝完整。這些工作都十分精細,一點都不能馬虎。因為水印和安全線的刻印都是有規矩的,方向要是弄錯了,那一堆紙也就白費了,這樣的紙幣是不能發行于市場的。
第二個步驟是印刷。
人民幣的印刷過程其實很漂亮,可以說是五顏六色的,因為紙幣也分5元,20元,50元,100元等大小不同的面額。印刷又分為幾個小步驟。首先是膠印,這道工序是在鈔票兩面印上精美底紋,目的是給紙幣增添特定的美感;其次是凹印,這一步也是生產體系中的核心,它的作用是呈現出紙幣上圖案的凹凸感,以此來辨別真偽。最后是凸版印刷,也就是給每張鈔票印上冠字號碼,就像每個人都有一張身份證一樣,這個號碼就是每張鈔票的身份標識。
第三個步驟是裁切。

裁切可能算是人民幣制造的諸多步驟中最簡單的一步了,但是依舊不能大意。裁切時紙張必須平放,不能有任何的褶皺或者折疊,否則一旦邊邊角角歪曲或者出現多裁、少裁的現象,就會變成廢鈔。
最后一個步驟就是檢封了。

這一步與前幾步有些許不同,因為它依靠更多的是人工。工人們需要檢查每一張印刷完成的紙幣,檢查顏色是否均勻,由此還能判斷機器的出墨是否異常。通過檢查的人民幣最后會按照特定的規律被碼好,每隔5沓紙幣,機器就會自動調頭,錯開方向放置。這是因為紙幣的油墨部分會凸起來,比如有圖案的位置會比其他地方更厚一些,如果全部都是一個方向,紙幣最終會歪倒,而5沓的厚度則是剛剛好。
人民幣的成本高低與其產量有關選料精細,過程復雜,這樣打造出來的人民幣所需成本確實比較高昂,但是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具體的數值。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人民幣的生產成本與它的產量有關,產量越多,平攤到每一張紙幣上面的成本就越低。舉個例子,大家平常出去聚餐,兩個人吃飯吃了200塊錢,那就是一個人付100元;如果四個人出去吃飯,吃了300塊錢,每個人也只需要付75元。人民幣制造成本高低的變動也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有一個具體的答案,因為國家沒有公布具體的數值,而且人民幣其實也在隨著社會的變動更新了很多代,材料,過程的細微差距也會影響最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