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
清明節為什么要掃墓
清明節掃墓,又叫做“墓祭”“掃山”“拜山”“掛山”“掛紙”等。一般在南方大部分地區稱之為“掃墓”,而在北方多叫做“上墳”。
按照習俗,一般人們會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然后修整墳墓、培添新土、清除雜草;將食物供祭在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然后叩頭行禮祭拜。這樣“掃墓”才算完成。
掃墓已經不僅僅是清明節重要的傳統習俗,而且還代表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例如,清明節掃墓可以弘揚孝道、促進凝聚力等。
目前,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并且還是法定的節假日。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國人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有著很深的家庭觀念。因此,他們很重視清明節時候回家對祖先進行掃墓和拜祭,是一種特殊的緬懷方式。
在清明節的時候,掃墓和踏青是這個節日的兩個禮俗主題。大部分人們會選擇開車回鄉給家里掃墓,少部分人會開車帶著家人出去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