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梁啟超提出的。梁啟超曾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圣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圣人”身上具備以下特點。其一,人格非常偉大,完全是道德楷模。其二,學識十分淵博,綜合修養極高,是各自行業的翹楚。其三,知行合一,淡泊名利,常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周邊人。綜合這三點來看,凡是“圣人”必定是德高望重的大儒,幾乎是完美的化身,普通人在他們跟前十分渺小,需要仰望才能觀其全貌。
梁啟超為什么要這樣說?
南宋大儒朱熹對孔子有一句評價: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可以說,這句話把孔子的作用、價值和貢獻完全展現出來了。
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時代,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周王朝建立起來的“禮樂文化”被破壞得支離破碎,此時的社會迫切需要一種新的道德秩序和價值體系,來推動社會的文明發展。
而文化、教育被掌控在貴族階層手里,文化教育被壟斷,非常不利于社會發展。孔子適時出現,創立了“儒學”,又周游列國,開辦私學,把文明的火種撒播在各地,從文明傳播、文化傳承、教育貢獻等諸方面來說,孔子完全對得起“圣人”的稱號。
如果沒有孔子,世風日下的局面就會像茫茫黑夜一樣,不知要多久才能看到曙光。梁啟超把孔子歸類為圣人,沒有任何問題。
王陽明是明代大儒,被后人尊稱為“心學大師”,他獨辟蹊徑,對儒家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觀點,認為事理無窮無盡,倡導人們遵從內心感受去追尋“理”,這種觀點對后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并且,王陽明反對人們盲目去崇拜孔孟思想和封建倫理道德,要結合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有取有舍地繼承。更重要的是,王陽明強調“天地萬物以人為中心”,這跟現代社會倡導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完全一致,他的思想超越了時代,具有突出的前瞻性。
當現代哲學家讀懂完的哲學思想后,無不佩服。因此,梁啟超把王陽明看作是圣人,也沒有問題。
曾國藩被看作是半個圣人,歷來有爭議。
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的學問和貢獻都是可圈可點的,他熟讀經書提高自我修為,創建湘軍,倡導洋務運動,制定家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品行在曾國藩身上都能看到。
曾國藩一生忠君愛國、憂國憂民、為國為民,作為臣子,可以說,他是一個完美的人。梁啟超非常看好曾國藩,曾對他給出極高評價,說道:吾以為曾文正公今而猶壯年,中國必由其手獲救。
然而,近乎完美的曾國藩,僅僅被看作是半個圣人,恰恰是因為他的愚忠。清王朝晚期因為軟弱無能而風雨飄搖,已經失去民心,曾國藩卻愚忠地賣命,從這一點來看,他缺乏那種悲天憫人的大格局,這是他不能算作圣人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