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節(jié)都有不同的傳統(tǒng)風俗,作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的小雪,自然也有屬于自己獨特的傳統(tǒng)風俗,且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地大物博,各民族的文化風俗不同,也導致了小雪時節(jié)產(chǎn)生了許多不一樣的傳統(tǒng)風俗。具體有哪些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一下吧。
北方——腌制臘肉
小雪時節(jié)帶來了氣溫驟降的變化,正是加工臘肉的好時機,有句俗話說“冬臘風腌,蓄以御冬”,意思就是在冬天的是腌制或者風干臘肉,可以儲存起來,作為過冬的食物。北方許多農(nóng)家都會在小雪過后開始制作臘肉、臘腸、醬鴨等食物,等到了春節(jié)的時候,正好可以一家人一起享用美食了。西北地區(qū)的草木茂盛,許多家庭都燒火做飯或者取暖,也是熏制臘肉的有利條件。這些腌制品可以拿出來當成年貨,慢慢地形成風俗。
臺灣——曬魚干
臺灣有句諺語“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指的是在臺灣省嘉義縣附近,到了農(nóng)歷十月,也就是小雪節(jié)氣的前后,可以捕捉到很多“豆仔魚”。豆仔魚和旗魚、沙魚等,經(jīng)常被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拿來制作成魚干。對于曬魚干,他們也有一套講究,首先魚不能太小,太小沒肉,然后將魚去鱗剖腹清洗干凈,擦干水分,接著用鹽、花椒、回響、陳皮等調料,涂抹在魚身兩側,放在陰涼處晾置,四五天后再翻個面,最后將魚掛在陰涼通風的地方,等魚變成魚干就好了。
土家族——吃刨湯
土家族在小雪前后有“殺年豬,迎新年”的民俗活動。選用活動中新鮮的豬肉,用開水褪毛,趁著豬肉還是熱乎乎的時候,烹制成各種美味的鮮肉大餐。“刨湯”的做法就是用豬內臟和部分肥肉剁碎后,與糯米飯、豬血、花椒等調成醬狀,灌進洗干凈的小腸里,再放入鍋中煮熟。另外可以再準備一些蔬菜一起下鍋煮成刨湯火鍋,味道極致鮮美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