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曾經作詩道:“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短短八字,含蓄而又驕傲地宣告了京兆杜氏在當時的社會地位。而我們今天要說到的人物正是京兆杜氏這一大家族在大唐王朝的第一位宰相——杜如晦。
杜如晦像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人氏。他的出身介于我們前面說過的長孫無忌和李孝恭之間,他沒有經歷過被兄長逐出家門的悲劇,也沒有放歌縱酒的灑脫。杜如晦有的是一個作為大隋王朝優秀接班人的青春。史書記載杜如晦從小聰明,喜歡文學和歷史,一看就是未來的人中龍鳳。
京兆地圖
可杜如晦在隋朝的日子卻并不痛快,雖然自己的祖父是隋朝的高官,按理來說杜如晦也享受了一定的高官子女的優待,但是這對于杜如晦來說還是不夠。隋煬帝統治的大業年間,杜如晦參加官員選調,主持的吏部侍郎十分賞識杜如晦,但礙于程序也只能夠給他一個縣尉的職務,杜如晦接受了這個職務,但沒有多久他便看出了大隋王朝的氣數已盡,于是選擇了棄官回家韜光養晦。
隋大業中以常調預選,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顧謂之曰:“公有應變之才,當為棟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今欲俯就卑職,為須少祿俸耳。”遂補滏陽尉,尋棄官而歸。
大業,唐高祖李淵的義軍兵臨長安城下,李世民作為先鋒率先進城,杜如晦適時地進入了李世民的幕府,或許當時的他是在考察這位年輕的將領能否成為他的主公吧。當時的李世民幕府當中可謂是人才濟濟,因而朝廷經常從他的幕府當中抽調人才去地方充當官員。雖說自己這里能夠為朝廷貢獻人才是好事情,但是李世民也無法接受自己這邊天天被老爹薅羊毛。于是決定從當下的府僚當中選取英才作為自己的核心人才,此刻房玄齡挺身而出向李世民推薦了杜如晦,杜如晦也因此脫穎而出成為了李世民的心腹。
杜如晦后面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這一個個李世民軍事生涯中的軍功章都離不開杜如晦在背后的謀劃,史書說他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4cbk.com
但在這個過程當中,杜如晦也遇到了他一生最大的一個坎。他的叔父杜淹追隨王世充,在王世充那里擔任吏部尚書,而杜如晦的兄弟當時也正好在王世充的勢力范圍之內。不知道是出于對王世充的忠誠,還會因為與杜如晦兄弟的不睦,杜淹向王世充舉報杜如晦的長兄勾連唐朝,因而導致杜如晦兄長被殺,弟弟被囚禁,幾近餓死。亂世之中如此的人倫悲劇,對于杜如晦來說想必是不可承受的痛楚。
天下太平了,馬放南山了,曾經戰功赫赫的秦王李世民也開始準備回到書卷當中學習了。李淵冊封他為天策上將,他便向皇帝請求在天策府中開設文學館,設置學士十八人幫助自己學習,這便是赫赫有名的十八學士了,而杜如晦正是十八學士之首。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杜如晦在學術上的造詣。
秦王府十八學士
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李世民兄弟之間畢竟回不到從前了,太子與秦王的斗爭愈演愈烈,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程度。這個時候兩邊的主腦還沒有直接開戰,僅僅是通過對下面人的打擊進行政治上的局部交鋒。可杜如晦卻倒霉的遭受了物理上的打擊,他當時騎馬從高祖寵妃父親的門前經過,便被那些家丁以不敬的借口毆打了一頓。之后更是和房玄齡一起被李元吉當做重點打擊對象,導致被貶黜。事已至此,也到了見真章的時候。
玄武門的前夜,裝扮成道士的房玄齡與杜如晦在尉遲恭的保護下進入了秦王府,在經過一夜的謀劃之后,人事已盡,便全看天命了。所幸上天不曾放棄他們,太子和齊王永遠留在了玄武門。天策上將一轉身成為了東宮的新主人,杜如晦也因此升任太子左庶子。
進入貞觀時代,杜如晦官拜兵部尚書,封蔡國公,并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出任各個關鍵崗位,為貞觀初年的軍國大事立下汗馬功勞。可命運并沒有眷顧杜如晦,突如其來的疾病壓垮了他,在貞觀四年大唐宰相杜如晦便撒手人寰,太宗的左膀右臂只剩下了一個房玄齡。
新唐書
杜如晦生命的短暫并沒有掩蓋他人生的光芒,雖然他出身在高門大族之中,卻沒有如后世小說中的那些紈绔子弟一般不思進取。他少年之時便已經練就了王佐之才的本領,只可惜楊廣的時代無法讓他展露抱負,但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當杜如晦第一次進入李世民的幕府時,他便明白這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將為自己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終于,在他和李世民、房玄齡等人的努力下,中國歷史上永遠留下了“貞觀之治”的光輝。
以上便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第三位杜如晦的故事,如果您對此有什么看法還請在評論區進行討論。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還行,請您點贊、關注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