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是哪個朝代的宰相?
張居正是明朝的宰相。
張居正是明朝中后期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擔任萬歷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歷皇帝朱翊鈞推行了著名的“萬歷新政”。
雖然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職位后,不再設立名義上的丞相,但張居正在其權力、影響力上與傳統的丞相相當,因此被后世譽為“宰相之杰”。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岳,中國湖廣江陵(今屬湖北省)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改革家,曾推行一條鞭法與考成法,改革賦稅與官吏升遷制度。
生平經歷
張居正生于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自幼聰穎。十二歲投考生員,荊州知府李士翱很賞識他。十三歲考舉人時又頗受鄉試主考官湖廣巡撫顧璘賞識,二人成了忘年交,顧稱其為“小友”,盛贊其為國器并解犀帶相贈;然顧恐其過于順利得意忘形而終無為,有意磨礪之,強制其落榜。十六歲中舉。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進士,由庶吉士至翰林院編修。
世宗后期,居正升任右中允,與時任國子監祭酒的高拱關系良好。而居正亦是當時少數能與兩大重臣嚴嵩與徐階都能保持良好來往的官員之一。張居正與朝廷中宦官和權臣都有密切關系,這對他后來的仕途與施政都有著很大的影響,但也埋下“禍發身后”的悲劇。
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居正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上《陳六事疏》,聲明自己關于改革時政的意見。經歷了激烈的內閣斗爭后,最終與高拱并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和高拱一起巧妙利用俺答汗孫子來降一事,與韃靼和解互市,結束了雙方多年的戰事,是為俺答封貢。在南方,準許廣州舉辦一年兩次“交易會”。
神宗萬歷初年,居正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關于與馮保合謀逐高拱之事,近代有不少學者提出異議),代為首輔。當時神宗年幼,張居正得到當時攝政的神宗生母李太后的完全信任,一切軍政大事均由他主持裁決,前后當國十年,實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萬歷元年六月(1573),居正實行考成法,加強對官員的考評,他要求全國各個衙門分置賬簿,記載一切發文、收文、章程、計劃,是為底冊。底冊一式三份,一份本衙門留存,一份送各科備注,實行一件注銷一件,逾期未辦理的,該科上奏候旨,一份送內閣考察,作為官員升降任免的依據。此前,內閣無法控制的言官(監察系統),也歸到了內閣的管理。如此一來,月有稽,歲有考,大大提高了各衙門的辦事效率;中央到地方的政令暢通;裁減了大量的庸官冗員;有力地整理了全國稅捐,數年的積欠得以收繳,國庫收入增加。最重要的是內閣通過此舉牢牢把握行政、監察大權,其中樞地位日益顯著。
萬歷五年(1577年)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官制應守孝三年,張居正在明神宗的支持下提出奪情,一時間遭到多方面的劇烈攻擊。張居正不守孝,對領頭反對的官員進行杖刑,強力壓制反對意見。最終事態平息,但張也處于與大多數官員為敵的境地,也落得貪權不孝的罵名。
萬歷六年(1578年)下令清丈土地,清查大地主隱瞞的莊田,三年后在全國內推行了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把條項稅役合并,按畝征銀,雖然沒有徹底貫徹,但納稅土地從四百多萬頃回升到七百萬頃以上,使政府的財政情況有所改善。
萬歷七年(1579年)明神宗因夜與宦官張鯨游玩時行為不檢,遭到李太后訓斥,張居正為皇帝寫了罪己詔,由此埋下日后的禍根。一次神宗在讀《論語》時,誤將“色勃如也”之“勃”字讀作“背”音,張居正厲聲糾正:“當作勃字!”聲音太大,嚇得明神宗驚惶失措,在朝的大臣無不大驚。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中說:“(張居正輔政)宮府一體,百辟從風,相權之重,本朝罕儷,部臣拱手受成,比于威君嚴父,又有加焉。”晚年張居正的權勢之大,連皇帝都有所忌憚,其父病逝,他奉旨歸葬,坐著32人抬的豪華大轎,內附有清洗排泄等設備,吃飯時菜肴過百品,“居正猶以為無下箸處。”。通州縣知縣張倫拍足張老太太馬屁,老太太對張居正說:“一路煩熱,到了通州一憩,才有如游清涼國。”張居正提拔張倫為戶部員外郎。對于晚年的生活有人指責其驕奢、專權,兩個兒子分別中狀元、榜眼,為世人非議。明士大夫素有議政傳統,但張禁止批評時政。張居正為統一思想,維護官方程朱理學地位及統治階級利益。下令禁毀各名山書院。自王守仁(亦稱王陽明)創立心學,經數十年發展,部分激進者否定封建秩序,宣揚人性解放,如何心隱、李贄等。
萬歷八年(1580年)十月,下令吏部遍查兩京衙門,“有冗濫者裁之”。萬歷九年(1581年)正月裁兩京戶部侍郎以下156個職位,同年裁撤鄖陽巡撫、順天巡撫、湖廣總兵等地方大員職位。文武官員從12萬余人降到9.8萬人以下。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華北、邊鎮防務。
萬歷十年(1582年)病卒,贈上柱國,謚文忠,在過世前十天,萬歷帝加封為“太師”,為有明一代唯一一位在生前受封此職之人。
死因正史認為是死于痔瘡。也有現代醫學認為死時癥狀類似于直腸癌。其他關于諸如性交縱欲過度的傳言,沒有其他佐證,只見于野史。
經濟思想
張居正提出了“厚農而資商”,“厚商而利農”的經濟觀點。他與工部派來的榷稅使周漢浦探討“始所建榷及后稍異”的原因,進一步闡明道理,暢言:“古之為國者,使商通有無,農力本穡,商不得通有無以利農,則農病;農不得力本穡以資商,則商病。故商農之勢,常若權衡。然至于病,通無以濟也。”
歷史評價
正面
《明史》盛贊張居正為政期間“海內殷阜,紀綱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論定,人益追思”。
海瑞評價張“工于謀國,拙于謀身”。
林潞《江陵救時之相論》贊許:“江陵官翰苑日,即已志在公輔,戶口厄塞,山川形勢,人民強弱,一一條列,一旦柄國,輔十齡天子,措意邊防,綢繆牖戶。故能奠安中夏,垂及十年,至江陵歿,蓋猶享其余威,以固吾圉者,又十年也。”
李卓吾因好友何心隱死于非命,對張一向有偏見,在張居正死后也感慨的說出一些良心話:“江陵(指張居正)宰相之杰也,故有身死之辱。”
陳治紀引羅中丞語:“居正受遺輔政,肩勞任怨,日久論定,人益追思。”
鄒元標說:“江陵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國爾之議,死而后已。謂之社稷臣,奚愧焉!”
梁啟超于1908年寫作《中國六大政治家》,將張居正與管仲、商鞅、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同列。
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肯定張居正,但仍稱他“自信過度,不能謙虛謹慎,不肯對事實做必要的讓步”。
黎東方稱張居正為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也是漢朝以來少有的,諸葛亮和王安石勉強可以和他相比。
張居正最后十年兼領從一品少師、從一品太子太師、正二品吏部尚書、正五品中極殿大學士等三、四項俸餉,即便扣掉折色、寶鈔部份,十年所得總合,遠遠大于他身后被抄家的金銀數量。
正負相摻
《明神宗實錄》說張居正:“性沉深機警,多智數。……及贊政,毅然有獨任之志。受顧命于主少國疑之際,遂居首輔,手攬大政,勸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聽納。十年內海寓(內)肅清,四夷詟服,太倉粟可支數年,冏寺積金至四百余萬,成君德,抑近幸,嚴考成,綜(核)名實,清郵傳,核地畝,詢經濟之才也。……惜其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鉗制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寵奪情時,本根已斷矣。威權震主,禍萌驂乘。何怪乎身死未幾,而戮辱隨之。”其中“威權震主,禍萌驂乘”可以道出為何張在身后即招致滅族之禍。張居正本人經常對下屬說:“我非相,乃攝也。”
負面
王世貞“心服江陵之功”,但在《嘉靖以來首輔傳》批評他:“器滿而驕,群小激之,虎負不可下,魚爛不復顧”,“沒身之后,名穢家滅”。
萬斯同說張居正“雖曰瑕不掩瑜,而瑕實甚矣”,“挾宮闈之勢,以驕蹇無禮于其主”。
龔鵬程認為張“剛騺忮、玩弄權術、排擠異己是張居正的致命傷。這是他性格上的弱點,故人人都承認他的政績,卻人人不喜歡他”。
媒體:《大明王朝1566》,(2007年),由郭東文飾演張居正,中央電視臺。
《萬歷首輔張居正》,(2010年),由唐國強飾演張居正,中央電視臺。
書籍:朱東潤著有人物傳記《張居正大傳》,本書大量引用張居正生前的書信往來,全書有五分之二是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