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皇權之下無親情,皇位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父子、兄弟之間因爭位而互殘的事件,在史書當中屢屢出現。然而在歷史上卻有位奇人,視皇位為包袱,曾經三度將其讓出,著實令人覺得不可思議。此人,便是唐睿宗李旦。那么,李旦的三讓天下是怎么回事呢?
武則天的丈夫高宗去世之前,武則天早已管理政事多年。高宗去世之后武則天礙于壓力,沒有自己稱帝,立自己最小的兒子為皇帝。
李旦名義上是皇帝,可是大權還是武則天在握,李旦只是一個擺設而已,聰明的兒子知道自己的母親想要的是什么,再就是有名無實的皇帝,還是讓他感覺到了哥哥們的下場離自己是如此之近。他就附和一些擁護武則天的大臣,以自己無能治理天下為由,將皇位讓與母親。
此次讓位形勢所逼,也無所謂情非得已。武則天即位后封李旦為皇嗣,一個尷尬的稱謂,既不是皇帝的接班人太子,又不是與皇帝無緣的王爺。只是一個不明不白的皇嗣。 不要以為給母親讓了皇位就可以安全了,李旦又請求母親賜予自己武姓。作為一個皇子,是一個屈辱的現實,李旦只能接受,無法逃避。
武則天在離位之前,一直為一個問題苦惱不已,自己改天下為周朝,皇位已是武家的了,如果將皇位傳于自己的兒子,自己的轟轟烈烈的改朝換代好象沒有了任何意義。所以,她有心傳于自己的侄子武承嗣。
二堅決辭讓“皇太弟”但武家的后代曾經被流放嶺南,過去都是混不下去的人物,到了姑母稱帝后才一個個封王,他們形象齷齪,沒有受過帝家禮儀的熏陶,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既沒有形象,也沒有氣質,還沒有學識,頂多是一個個沒有教養的暴發戶。暴發戶一般對于權利卻有著狂熱的向往,所以武承嗣想方設法的陷害李旦,利用武則天之手害死了李旦的兩個賢德的王妃,其中的竇德妃就是李隆基的生母。
那是一年的大年初二,兩個兒媳前去給婆婆武則天拜年,從武則天的寢宮里出來后,再也沒有任何消息,生不見人,活不見尸。其實兩個妃子見武則天的前幾天已感覺生日不多,早已和自己的兒女進行了生離死別的囑托。
李旦內心的苦有多深,我們可以想象。自己同時失去兩位賢德的妃子,孩子們則要失去自己的娘親,有的孩子剛剛一歲多一點,就再也無法看到自己的母親了。但是有什么辦法呢?作為皇嗣,作為皇子,他無法保護自己的家人。
第二天武則天見到李旦時,李旦照樣和往常一樣,既沒有向母親要自己的妃子,也沒有任何的責問,而是給母親講了一些養生之道,講了自己在書法、文字上的研究心得。弄的武則天覺得自己的這個兒子是深不可測。她有點害怕了這個皇嗣。
武承嗣對李旦的迫害,武則天是知道的,她已經有點猶豫了。而武則天不立武姓為太子的關鍵還是狄仁杰。一次在和武則天聊天時,狄仁杰看似無意的探究武則天。“陛下萬代千秋之后,可考慮將皇位傳于誰?”武則天反過來把箭推給了狄仁杰:“以愛卿看,誰更合適?”“侄子終親不過兒子,再說也沒有侄子當皇帝后將姑母的靈位放于太廟之上的。”
狄仁杰的意思很清楚,雖然帝業是你武皇打下的,但到時卻在死后連享用祭祀的權利都沒有。
武則天一個女強人,雖不甘心還位于與李唐冮山,但男權社會女性的悲哀讓她深思,開始放眼于自己的兒女中,相王李旦身受武家迫害,與武家勢不兩立,李旦繼位后,娘家人恐無立足之處。心中的天平終于傾向了流放廬州的李顯,李旦的哥哥。
于是李顯繼位。李顯覺得自己搶了弟弟的皇位,欲立李旦為“皇太弟”,受到李顯的韋皇后的百般阻撓,李旦害怕再遭殺身之禍,堅決辭讓。
此為第二次讓位。
三讓位給兒子李隆基李旦的哥哥中宗,懦弱無能,昏庸之極。只顧自己流連于享受與美色,朝中混亂不堪。韋后與其女安樂公主拉攏朝中重臣,任人唯親。欲以取代中宗,效其婆母武則天后塵,于是和安樂共同將中宗毒死。李旦之三子李隆基起義弒殺韋后與安樂。唐朝的命運再次回歸李家,再次將李旦推上了皇位,李旦此次沒有推讓,他也想讓國家經過數年混亂之后安定、清明。
善良的李旦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妹妹太平公主利用自己公主的身份權傾朝野,欲取代自己的哥哥,取代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取代,被取代的人意味著全家人的生存權利同時被取代,多么殘酷的現實。李旦的三兒子絕對不是平庸之輩,在太平公主行動前一天將姑母送上了西天。
李旦看到自己唯一的妹妹被自己的兒子給滅了,恐怖再次襲來,他讓位于兒子李隆基。
此為第三次讓位。
李旦并不是心甘情愿的,他還年輕,尚有能力與精力處理國家朝政,對待皇位他還有所留戀。但他不愿再次看到為了權利的爭奪,而在自己的身上與諸子之間發生流血事件。他又忍了。在兒子繼位的第五年,李旦去世,享年55歲。
李旦的一生幾度沉浮,幾多生死,看似軟弱的他,也有著治理國家的能力與膽識,只是可悲的是他有一個當皇帝的母親。母親是強勢的,在她的光環下,兒子難以發光。就連和自己的母親一起吃飯時,都只敢吃母親吃過的飯菜,惟恐被母親毒害。
但正是李旦的小心與忍讓得意在權力的紛爭中保全了自己的幾個孩子。
在各種派別斗爭時,他選擇了退避三舍。在自己地生活著,他精通音律、書法、文字等等,無論在那方面都可以稱為一個專家。同時教導自己的孩子懂得在羽毛未豐時,多讀書,多完善自己,懂得做人的厚道與仁慈。
在歷朝歷代為了皇位的爭奪中,父子、手足相互撕殺屢見不鮮,只有李旦的幾個皇子間,感情深厚,沒有殺戳。這在歷史上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