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在威海衛之戰中犧牲。威海衛之戰是中日甲午戰爭的一部分,在這場戰役中,丁汝昌指揮的北洋艦隊面對日軍的海陸夾攻,經歷了艱苦的抵抗,但由于彈藥和糧食的耗盡,最終丁汝昌拒絕投降,選擇了自殺殉國。這位晚清名將的事跡至今讓人稱頌。下面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丁汝昌的事跡吧。
丁汝昌人物簡介及事跡
丁汝昌(1836.11.18—1895.2.12),原名丁先達,字禹亭,號次章,安徽廬江縣石頭鎮人。清朝晚期將領,官至北洋水師提督。
丁汝昌早年曾參加太平軍,隨隊歸順湘軍。不久,隸屬李鴻章淮軍,參與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官至記名提督。光緒五年(1879年),李鴻章調入北洋水師。光緒七年(1881年),統率200名北洋水師官兵趕赴英國,接帶“超勇”和“揚威”巡洋艦回國。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丁汝昌指揮北洋水師與日軍展開大東溝海戰,后艦隊退保威海衛。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衛之戰中,抗擊日軍圍攻。未得上峰命令,無奈港內待援,最后在彈盡糧絕、援軍未至的情況下,拒絕日軍將領伊東祐亨勸降,自盡以謝國人。宣統二年(1910年),平反昭雪。
丁汝昌人物生平:
丁汝昌早年曾參加太平軍,隨隊歸順湘軍。不久,隸屬李鴻章淮軍,參與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官至記名提督。光緒五年(1879年),被李鴻章調入北洋水師。
1、楊威朝鮮
光緒八年(1882年)六月,朝鮮王朝京城爆發壬午兵變,國內局勢大亂,日本政府決定借機出兵朝鮮。清政府派丁汝昌率“威遠”、“超勇”、“揚威”等艦開赴朝鮮,用以觀察局勢和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
七月七日,丁汝昌率“威遠”、“日新”、“泰安”、“鎮東”、“拱北”等船艦,載運淮軍吳長慶部2000余人往朝鮮登陸,七月十三日,丁汝昌與吳長慶、馬建忠等設計擒獲朝鮮大院君李昰應,押往天津軟禁,使日本干涉朝鮮的計劃落空。
2、統領海軍
光緒十四年(1888年)八月,北洋海軍正式建軍。海軍衙門根據李鴻章的提名,奏準以北洋水師記名提督直隸天津鎮總兵丁汝昌為海軍提督。丁汝昌在任職期間對北洋海軍和北洋海防的建設嘔心瀝血,嚴于律己,但整肅軍紀不夠嚴厲,并且對李鴻章言聽計隨,北洋海軍在其領導下,儼然為李家軍。
3、自殺殉國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丁汝昌指揮北洋水師與日軍展開大東溝海戰,后艦隊退保威海衛。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衛之戰中,抗擊日軍圍攻。未得上峰命令,無奈港內待援,最后在彈盡糧絕、援軍未至的情況下,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遞送勸降書,丁汝昌不為所動,決心死戰到底,當日,對家人說:“吾身已許國”,并將勸降書上交李鴻章,以明心跡。當晚,自殺,以謝國人。丁汝昌臨死前,將北洋海軍提督印截角作廢,年僅59歲。
丁汝昌死后,清政府內的清流黨、頑固黨人交相攻擊,光緒帝下旨“籍沒家產”,不許下葬。丁汝昌的子孫輩,被迫流落異鄉。直至宣統二年(1910年),經載洵及薩鎮冰等人力爭,清廷為丁汝昌平反昭雪。
丁汝昌名言:
1、余統帶少從馬槊,晚習樓櫓,學非有本,究非久計。
2、吾身已許國!
3、茍喪艦,將自裁。
4、予決不棄報國大義,今惟一死以盡臣職!
5、吾身已許國,今當一死報國耳!
6、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
7、我們家有數畝薄田,足夠吃飽肚子,大丈夫建功立業,自然會有機會是,暫且等待。
8、海軍如敗,惟有戰至船沒人盡而后已。
9、甲午初戰后,清軍主力尚存,然李大人卻讓北洋海軍避而不戰,退守威海衛,以致日海軍對清軍成甕中捉鱉之勢。無人能懂得我的心意,我只有以死報國......希望百年后若人明白我的一片赤誠報國之心,我雖死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