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篇賦,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當時蘇軾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這篇賦以赤壁之戰(zhàn)的歷史背景為依托,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抒發(fā)了作者對宇宙、人生和歷史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赤壁賦》的部分原文及翻譯: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翻譯: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蘇先生與朋友在赤壁下乘船游玩。輕柔的江風吹來,水面波瀾不興。舉起酒杯向朋友敬酒,吟誦關(guān)于明月的詩句,唱起婉轉(zhuǎn)優(yōu)美的歌曲。不久,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在斗宿與牛宿之間徘徊。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任憑小船在茫茫萬頃的江面上自由飄蕩,凌駕于蒼茫無際的江面之上。
原文中,蘇軾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主客之間的對話,表達了對人生短暫和宇宙無窮的感慨。整篇賦文既有對自然美景的細膩描繪,也有對歷史人物的感慨和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