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下《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譯文及賞析》資料由私寵百科(4cbk.com)小編為您整理提供,希望大家喜歡。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是由辛棄疾所創作的。 整首詞抒發了作者想要殺敵報國,建功立業卻已年老體邁的壯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宋代: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送陳章甫》原文翻譯賞析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可憐白發生!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譯文
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恍惚間又回到了當年,各個軍營里接連不斷地響起號角聲。 把烤好的牛肉分給部下,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 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戰馬像的盧馬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 一夢醒來,可惜已是白發人!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注釋
挑燈:撥動燈火,點燈。 看劍:查看寶劍。 準備上戰場殺敵的形象。 說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際也不忘抗敵。醉里:醉酒之中。
八百里:指牛。 《世說新語·汰侈》篇:“王君夫(愷)有牛,名八百里駁,常瑩其蹄角。 王武子(濟)語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賭卿牛,以千萬對之。 ’君夫既恃手快,且謂駿物無有殺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 武子一起便破的,卻據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來!’須臾炙至,一臠便去。 ”韓愈《元和圣德詩》:“萬牛臠炙,萬甕行酒。 ”蘇軾《約公擇飲是日大風》詩:“要當啖公八百里,豪氣一洗儒生酸。 ”《云谿友議》卷下《雜嘲戲》條載李日新《題仙娥驛》詩曰:“商山食店大悠悠,陳??饠古?頭。 更有臺中牛肉炙,尚盤數臠紫光毬。 ”
麾:軍旗。 麾下:指部下。
炙:烤肉。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樂器。 翻:演奏。 塞外聲:以邊塞作為題材的雄壯悲涼的軍歌。
沙場:戰場
點兵:檢閱軍隊。
作:像,如。馬作的盧(dì lú)飛快:戰馬像的盧馬那樣跑得飛快;作,像…一樣;的盧,馬名。 一種額部有白色斑點性烈的快馬。 相傳劉備曾乘的盧馬從襄陽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躍三丈,脫離險境。
霹靂(pī lì):特別響的雷聲,比喻拉弓時弓弦響如驚雷。
了(liǎo)卻:了結,完成。
天下事:此指恢復中原之事。 .
贏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憐:可惜。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思想感情
夢境寫得酣暢淋漓,將愛國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間自己的豪情壯志推向頂點。 結句猛然跌落,在夢境與現實的強烈對照中,宣泄了壯志難酬的一腔悲憤。
雖無前人沙場征戰之苦,而有沙場征戰的激烈。 結句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體現作者壯志難酬、心中憤懣不平的感情。4cbk.com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創作背景整首詞抒發了作者想要殺敵報國,建功立業卻已年老體邁的壯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辛棄疾21歲時,就在家鄉歷城(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 起義失敗后,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 后來,他長期不得任用,閑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棄疾與陳亮在鉛山瓢泉會見,即第二次“鵝湖之會”。 此詞當作于這次會見分別之后。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賞析
全詞從意義上看,可分為上下兩篇,前三句是一段,十分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將軍的形象,從而表現了詞人的遠大抱負。 后三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嘆,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悲憤。
第一句,用三個連續的、富有特征性的動作,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讓讀者從那些動作中去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去想象人物所處的環境,意味無窮。
“挑燈”的動作又點出了深夜情景。 夜深人靜,無法入睡,只好獨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靜,便繼之以“挑燈”,又繼之以“看劍”。 總算睡著后,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為夢境。 壯士好夢初醒,天已破曉,一個軍營連著一個軍營,響起一片號角聲。 這號角聲,富有催人勇往無前的力量。 而那位壯士,也正好是統領這些軍營的將軍。 于是,他一躍而起,全副披掛,要把他“醉里”、“夢里”所想的一切統統變為現實。
二、三兩句,突出地表現了雄壯的軍容,表現了將軍及士兵們高昂的戰斗情緒。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兵士們歡欣鼓舞,飽餐將軍分給的烤牛肉;軍中奏起振奮人心的戰斗樂曲。 將軍神采奕奕,意氣昂揚,“沙場秋點兵”。 這個“秋”字下得好。 正當“秋高馬壯”的時候,“點兵”出征,預示了戰無不勝的前景。
“沙場秋點兵”之后,大氣磅礴,直貫后片“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將軍率領鐵騎,快馬加鞭,神速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 仿佛看到若干連續出現的畫面:敵人紛紛落馬;殘兵敗將,狼狽潰退;將軍身先士卒,乘勝追殺,一霎時結束了戰斗;凱歌交奏,歡天喜地,旌旗招展。 然而,在詞的最后,作者卻發出一聲長嘆:“可憐白發生!”從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來。 原來,那壯闊盛大的軍容,橫戈躍馬的戰斗,以及輝煌勝利,千秋功名,不過全是夢境。 這處境,的確是“悲哀”的。 然而沒有誰“可憐”他。 于是,他寫了這首“壯詞”,寄給處境同樣“可憐”的陳同甫。
從全詞看,壯烈和悲涼、理想和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 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在夢中馳騁殺敵,在醒時發出悲嘆。 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 而作者的一腔忠憤,無論在醒時還是在醉里、夢中都不能忘懷,是他高昂而深沉的愛國之情、獻身之志的生動體現。
這首詞在布局方面也有一點值得注意。 “醉里挑燈看劍”一句,突然發端,接踵而來的是聞角夢回、連營分炙、沙場點兵、克敵制勝,有如鷹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當翱翔天際之時,陡然下跌,發出了“可憐白發生”的感嘆,使讀者不能不為作者的壯志難酬灑下惋惜憐憫之淚。 這種陡然下落,同時也嘎然而止的寫法,如果運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這樣的結構不但宋詞中少有,在古代詩文中也很少見。 這種藝術手法也正表現了辛詞的豪放風格和他的獨創精神。 但是辛棄疾運用這樣的藝術手法,不是故意賣弄技巧、追求新奇,這種表達手法正密切結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 由于他的恢復大志難以實現,心頭百感噴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規,這絕不是一般只講究文學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 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