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的生平簡介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蔣偉,字冰之,又名蔣煒、蔣瑋、丁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湖南臨澧人。
1918年就讀于桃源第二女子師范學校預科,次年轉入長沙周南女子中學。1922年初赴上海,曾在陳獨秀、李達等創辦的平民女子學校學習。在長沙等地上中學時,受到五四運動思潮的影響。1923年經瞿秋白等介紹,入中國共產黨創辦的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習。次年夏轉赴北京,曾在北京大學旁聽文學課程。1925年與胡也頻結婚。1927年開始小說創作。處女作《夢珂》于同年年底發表于《小說月報》,不久又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記》,引起文壇的熱烈反響。1928年10月,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在黑暗中》。1929年冬,完成第一部長篇小說《韋護》。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后出任左聯機關刊物《北斗》主編及左聯黨團書記(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時期她創作的《水》《母親》等作品,顯示了左翼革命文學的實績。1933年5月在上海被國民黨特務綁架,后轉至南京幽禁三年。1936年9月在黨的營救下逃離南京,經上海潛赴西安,不久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陜北保安縣。在陜北歷任西北戰地服務團團長、《解放日報》文藝副刊主編等職,并先后創作《一顆未出膛的槍彈》《夜》《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時》等解放區文學優秀作品。1948年完成了反映土改運動的優秀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曾被譯成多種外文。1951年獲斯大林文學獎。新中國成立后,丁玲曾任中國文聯委員、全國文協(后改為作協)副主席、《文藝報》主編、《人民文學》副主編、中央文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并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并在繁忙工作之余,發表了大量小說,散文和評論文章。1955年和1957年被錯誤地定為“丁玲、陳企霞反黨小集團”和“丁玲、馮雪峰右派反黨集團”主要成員,1958年又受到“再批判”。并被下放到北大荒勞動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間深受迫害并被投入監獄。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壇、先后出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并多次出訪歐美諸國。
主 要 作 品
丁玲一生著作豐富,有些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有《丁玲文集》五卷。《三八節有感 》、《莎菲女士的日記》、《 我在霞村的時候》、《 夜 》、《夢珂》、《 慶云里中的一間小房里》、《 杜晚香》、《 彭德懷速寫 》、《我怎樣飛向了自由的天地》、《 五月 》、《風雨中憶蕭紅》、《太陽照在桑干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