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內大學在不計算等級的情況下,用“多如牛毛”來形容都不過分。除去首屈一指的名校,剩下的學校基本就是本省的學生愿意報考。
這里面除了對于本省學生,在錄取分數上有一定優惠政策之外,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其他省份的學生根本就不了解,就算了解之后,除了對地區感興趣,對于學校本身也是興趣不大。
可是有這樣一名學校就例外了,身為一名二本院校,卻脫穎而出。甚至在世界級的大賽上打敗了清華大學,和其他30多個國家的200多個團隊。
山東這所大學“威武”,身為二本院校卻能打敗清華,榮獲全球冠軍
學校與學校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比拼,通常會以競賽的形式出現。一直一類我國的奧林匹克學科類競賽,都是學生通往清北的門票。
學校會在每屆的競賽學生當中,挑選優秀的學生,向其拋出橄欖枝。計算機大賽這些年也是流行起來的項目,國內國際都很重視。
山東濰坊學院是一名普通的二本院校,歷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最開始是一所專科學校。就是這樣一所學校在國際超算HPI計算性能大賽中,打破了世界紀錄。
在那場比賽中,學生和老師經過5天的激烈角逐,最后成功在決賽中先后打敗了清華大學,俄羅斯烏拉爾聯邦大學,和德國的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拿到最高計算性能獎。
隊伍由濰坊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的5名在校大學生,和兩名老師組成。學生和老師不負所望,讓濰坊學院成功進入了同學們的視野。
清華大學在我國的地位可想而知,不是說這一次的打敗,就是說濰坊學院的學生比清華學生厲害。而是很多學校的學生和老師都是藏龍臥虎。
每年都有很多成績“瘸腿”的學生,最后不能進入名校,但是卻在某一個領域里,有著突出的能力和興趣。
對于這樣的學生,學校要有發現的眼光和培養的能力。濰坊學院這一點就做得很好,同時也證明學院相關專業的實力。
相關專業競賽,對于學校實力的影響
相關的競賽項目,我們從中學時期就能窺見一二,特別是這幾年,在高水平藝術團逐步被取消之后,競技類的比賽成了學生加分的首選。
雙減之后,學科類培訓被取消,各種培訓班的興起,也保證了學生對于競賽類項目學習的基礎。
學校能夠在這樣的比賽里,經過20多天的選拔,和后期5天的決賽里取得勝利,學校在名頭上就已經高出一大截。
學校的實力肯定是在穩步提升的,但是這樣的名氣給學校帶來的好處卻源源不斷。學校想要發展,首先要有優質的生源。
在雙非院校里,其實不缺乏大神級別的學生,可能就是偏科比較嚴重。在很多普通雙非院校中選擇,不如選擇一個名聲在外的。
這樣的學生不用多,每屆有那個幾個就夠了,卻可以在后續過程中給學校帶來更多的名譽,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濰坊學院發展迅速,山東學子卻憂心忡忡
濰坊學院在取得這樣的成就之后,發展迅速。學校被成功確定為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之后又成立了濰坊學院濰柴產業學院。
之后不單單是官方實力上的提升,在學生之間的名氣也漸長。畢竟學校等級擺在眼前,能在一項比賽當中超越清華大學,怕不是山東學生的宇宙盡頭,在計算機系吧。
人怕出名豬怕壯,這之后濰坊學院就名聲在外,為學校吸納了不少生源。每個地區出現有實力的學校,對于當地學生來講都是好事。
這種好對于山東學生來講,就沒有那么開心了。學院自身提升了實力,名聲在省內還好,這一下傳播這么大,以后無形的就多了更多的競爭者。
山東本就是高考大省,對于高考的分數要求就更高一些。好在省內名校不少,能分散很大一部分考生,不然就和隔壁的河南差不多了。
總結:學校在進行生源選拔的時候,可以關注一下,總分不是很好,但是卻有單科出眾的學生。
學生在選擇學校的時候,也不要因為自己分數不理想就隨意挑選,每一次的選擇,都可能是一個相互成就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