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節古詩:1、中和紀月令,方與天地長。2、殿前明日中和節,連夜瓊林散舞衣。3、中和節里半春天,一拂清寒半點暄。4、明朝卻是中和節,野火誰憐寂寞人。5、二月中和節,海邊猶積陰。
中和節,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日期是農歷二月初二,不過當時的日期是在農歷二月初一,隨著歷史的演化,改為二月初二。相傳“中和節”是唐代設立的節日,始于唐德宗貞元五年(789)。由于農歷二月初二是“龍抬頭”,也是民間祭社(土地神)的“社日節”,所以中國民間常常將“中和節”與“龍抬頭”等節日混為一個節日。
中和節節日習俗
1、進書獻種上春服
中和節有“百官進農書,司農獻穜稑(音“同路”,指先種后熟的谷類和后種先熟的谷類。比如貞元六年中和節,百僚進獻了《兆人本業》三卷,司農進獻了黍、粟各一斗。
2、節日宴會
君臣宴樂是中和節里一項重要內容。實際上,設置中和節的最初動機就是增加節日宴樂的機會。當時不僅規定“內外官司休假一日”,而且賜錢給官員,讓他們集會為樂。
3、賜尺賜衣
“裁度”,即“請皇帝賜大臣戚里尺”,也是中和節活動的重要內容。貞元八年,宏詞科還曾以“中和節詔賜公卿尺”作為科舉考試的試題,當年參與考試的陸復禮、李觀、裴度都留下了佳作。
4、獻生子
李泌不僅設計了皇帝大臣在中和節的活動,而且也想到了普通百姓。當時人們就用青色口袋裝上各種各樣的糧食、瓜果種子,互相贈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