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唐朝名醫孫思邈自幼好學,5歲開始跟隨父親走街串巷給人看病,經常到山上采集藥品。一天孫思邈和幾個小朋友一起到山上玩耍,有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腳崴了,腳腫得很厲害,動彈不得。小朋友疼痛難忍,坐在地上哇哇直哭。怎么辦?孫思邈靈機一動,就從地上拔了一把草放在嘴里嚼爛后糊在小朋友疼痛處,過了一會兒,小朋友不哭了,而且腫痛也在逐漸消失。其他小朋友問孫思邈這是什么藥,孫思邈思索了片刻,他想,小朋友哭的時候總是“哎、哎”,干脆就把這種草藥叫“艾葉”吧。從此“艾葉”這種藥名一直用到今天。
艾葉來源于菊科植物艾的干燥葉,主要產于湖北蘄春,習稱“蘄艾葉”。藥用時可分為生艾葉、艾絨、艾卷、艾葉炭,具有消腫止痛,通經活絡作用。艾絨就是將生艾葉置于碾槽中碾成絨狀,艾卷是將艾絨用紙卷成筒狀,這兩種主要是外用,用于治療虛寒月經不調,行經腹痛,腹中冷痛等。艾葉炭主要用于溫經止血,痛經,小腹冷痛,宮寒不孕,吐血,尿血,崩漏經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