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海戲是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淮海戲是江蘇地方戲的主要劇種之一,發源于沭陽,流行于蘇北宿遷市、淮安市、連云港市以及徐州市、鹽城市部分地區和皖東北一帶。淮海戲的產生與發展,至今有二百四十多年的歷史。沭陽縣2019年獲評“中國淮海戲之鄉”。
相傳1570年前后,山東歷城唐大牛、唐二牛兄弟倆因饑荒身背大鼓三弦,到沭陽一帶賣藝乞討,從此便播下了淮海戲的種子?;春虍敃r演唱內容多半是民間流傳的故事,使用的樂器是一把三弦,唱腔具有當地民間色彩和方言說唱曲調。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藝人多分散活動,走村串戶,在農家門前演唱,討點糧食和熟食。清道光年間,逐漸形成班組,在莊頭、場頭、街頭、廟頭、燒香會上演唱。清光緒初年,“小戲”班在沭陽盛行??箲鸪跗?,沭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把流散在民間的淮海戲藝人組織起來,組織“抗日藝人救國會”,成立淮海戲實驗小組,進行抗戰等宣傳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淮海戲吸納京劇和其他劇種的藝術精華,增添服裝、布景、燈光,正式搬上舞臺,進入劇場。1954年,參加華東戲曲會演前夕,正式命名為“淮海戲”,并對淮海戲的劇目、唱腔、表演、舞臺語言等進行了全面規范與改革。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淮海戲演出空前繁榮,城鄉演出場場客滿。沭城、龍廟、湖東、南關、錢集等18個鄉鎮分別成立了淮海戲劇團或演出隊。
淮海戲唱腔屬“板腔體”。男女角唱腔同位而不同腔。女角唱腔初為“二泛子”,后為“好風光”。“好風光”是以淮海戲原有唱腔為基礎,吸收民歌小調而發展起來的。板式有“慢板”“慢二行板”“中二行板”“大二行板”“快二行板”“炸板”“散板”等,表現喜怒哀樂情緒。男唱腔過去以“金鳳調”為基礎腔,后吸收京劇“西皮”進行改革。1957年,沭陽藝人谷廣發創造“東方調”,成為男角基礎唱腔,淮海戲唱腔進行定腔、定譜,改變過去隨腔伴奏,無譜可循的狀態,建立了以三弦為主樂器的民族管弦樂隊,改革了淮海戲語言混雜的局面,以沭陽官話為基礎,將淮海戲的道白分為大韻、小韻和本白三種。改革后的淮海戲樂厚腔清,便于流傳,使淮海戲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基礎上,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淮海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縣現有專業劇團1個?;春騻鹘y劇目有“32大本,64單出”之稱。傳統劇目側重于歷史和民間故事題材,內容大都體現了反封建反壓迫及弘揚傳統美德的思想。民國29年(1930年)后,沭陽縣抗日民主政府組織文化界和進步藝人對傳統劇目加以改造,去其糟粕,使其獲得新生,并創作大量宣傳抗日救國的現代戲,為抗戰服務,對啟發群眾階級覺悟,喚醒民眾投身抗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編寫了近百部現代戲?;春蛴袧庥舻泥l土味,語言樸實,長期與群眾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人民群眾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淮海戲還是當地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長期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重大作用。